html模版2000多名大學生下鄉日記談感悟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大有可為
原標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大有可為





新青年下鄉日記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的大學生教碧雲小學學飛龍刻字筆生剪紙

本報訊(記者胡雪璇 通訊員張良)團市委昨日介紹,截至目前,江漢大學、武漢商學院、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等4所市屬高校的2147名青年參加瞭下鄉服務。收到長江日報和團市委聯合發出的“新青年下鄉”日記征稿啟事後,大學生們積極撰寫“新青年下鄉”日記,介紹自己的工作,暢談下鄉感悟。

長江日報新媒體推送瞭“新青年下鄉”日記後,網友們紛紛留言。

網友留言

@桂學勇:廣闊農村,大有作為。

@幸福人生128770516 :希望他們真正為傢鄉父老鄉親辦點好事。

@長嶺社區金戈:希望經常開展此類活動。

@向著光亮那方奔跑:加油,武漢新青年!

武漢商學院大學生們正和陳師傅愉快交流

走近貧困戶體驗生活不易

武漢商學院2016級國際商務專業 吳長琦

3月11日,我們武漢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新青年下鄉”服務隊的同學,趕往蔡甸區開展活動。

雖然近幾天武漢迎來瞭倒春寒,但陰沉沉的天氣依舊擋不住同學們的熱情。在這個本應該放假休息的周六,同學們卻早早地起床,乘車趕往蔡甸區侏儒山街。

在與侏儒山街道的負責人進行瞭簡單交流後,我們按計劃前往對接村進行百樂刻字筆實地考察。經過十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瞭有“楚天藜蒿第一村”美譽的金雞村。

向村婦女主任陳主任表明來意之後,她領著我們去瞭村中重點需要幫扶的貧困戶傢中。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數曾患小兒麻痺的陳師傅瞭。當我們看到他手腳並用才坐上凳子時,能聯想得到他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他曾經嘗試過跟廠傢合作,購買縫紉機開設服裝加工廠,但是由於缺乏擔保人,貸款批不下來,缺乏資金支持,這個想法也隻能不瞭瞭之。

陳師傅的話讓我獲益良多,長期處在大學校園的象牙塔裡,花著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卻不知珍惜。反觀陳師傅,身體雖有殘疾卻仍能夠自食其力,面對生活的艱辛卻仍能夠笑著克服重重困難。

告別陳師傅之後,我們又走訪瞭幾傢貧困重點戶,深深感覺到生活的不易,也更深刻的理解到開展此次活動的必要性。願“新青年下鄉”活動堅持下去,讓更多同學深入到田間地頭,走出學校象牙塔,走入社會大熔爐。

大學生下鄉要從旁觀者變力行者

江漢大學法學院2013級 杜力

我們為何會留戀一座城市?因為認同。這種認同,最直觀的是來自對這座城市物質生活水平的認可,但最重要的是對這座城市文化的認同。

認同的基礎源自瞭解,而瞭解的前提則是親近。因此,唯有親近武漢,我們才能瞭解武漢﹔唯有瞭解武漢,我們才能認同武漢﹔唯有認同武漢,才能紮根武漢,建設武漢。武漢市啟動“新青年下鄉”活動,讓我深深感受到武漢在城市發展中不忘農村建設的人文情懷,感受到瞭一座城市最真誠的邀請。

大學生是一個擁有智慧、創造力和活力的知識群體,農村是一個大有作為、飽含機遇的新天地。作為“新青年”主體的大學生應該主動將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與農村的資源相對接,在助力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把握機遇,實現自身的價值。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江大學子,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黃陂人,生長在農村,也時刻關註著農村。

大江大湖大武漢,好山好水好黃陂。素有江城後花園之稱的黃陂區是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新興城區。旅遊產品的開發與服務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黃陂農村地區也散落著初成規模的農傢樂。但是,無論是景區的開發還是鄉村旅遊的拓展,都遇到瞭發展的瓶頸。

而今,“新青年下鄉”活動正好為助力黃陂旅遊業的發展提供瞭機遇。大學生群體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程度相對較高,高校也有較為成熟的創業平臺,政府對大學生創業也有政策支持。通過“新青年下鄉”的活動,可以充分將高校創業資源、大學生群體的智力資源和農村旅遊資源相結合,瞭解當地民俗文化,開發設計旅遊產品,挖掘個性定制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大學生創業服務農村,既能讓大學生學以致用,實現大學生個人的發展,也推動魅力鄉村的建設。

為瞭城市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老人沒有兒女的照顧,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孤寂的心,需要呵護和慰藉。倡導“新青年下鄉”,送文藝匯演、送醫療服務,開展日間托管,讓大學生以青春活力傳遞知識,以專業優勢服務農村群眾,彰顯的是一座城市關心老人、關愛兒童、關註農村的大愛情懷。

百湖相擁的武漢市,因水而興,參與“四水共治”,營造生態武漢,宜居武漢,是每一位武漢人的共同心願。大學生群體不僅可以開展科研實踐,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直接參與水污染的治理,也可以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傳遞水資源保護的小知識,為打造綠色武漢貢獻力量。

每一位大學生都可以基於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服務社會的志願精神,利用所在高校的創新創業平臺,憑借政府政策的支持,積極地回應這座正在復興之路上奔跑的城市對我們發出的最誠摯的邀請。

走出象牙塔,走向大熔爐,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瞭解這座城市的情懷,感受這座城市的智慧,認同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逐步從客居者變為主人翁,從旁觀者變為力行者,讓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變為心中最難以割舍的鄉土之情,瞭解它,熱愛它,並建設它。

把最好的教給孩子們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初等教育學院2015級 劉季汐

3月9日,我所在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新青年下鄉”志願服務初教小分隊8名同學,乘車奔赴活動目的地——江夏區山坡街碧雲小學。

車程很長,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我一直在想象和孩子們見面的每一種樣子,他們會不會很怕生,會不會很害羞,又或者我們精心準備的一切可能他們不能接受。一路忐忑,直到看到這群孩子臉上的笑容,我才鬆瞭口氣。

在這裡的大部分孩子,父母為瞭生計背井離鄉,大多被托付給爺爺奶奶撫養,成為瞭大傢口中刻字筆的留守兒童。作為志願者,豐富他們課餘的生活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和我的同學們準備瞭剪紙作品、手工藝品,希望孩子們會喜歡。

在瞭解剪紙作品的時候,我身邊的小朋友突然對著我說:“姐姐,我喜歡剪紙,我要貼在自己傢窗戶上。因為過春節我傢就貼這個,春節我盼的爸爸媽媽就回來瞭。”聽她這樣說,我一時回不上話。

對於春節那幾天父母的陪伴,我無法感同身受這些孩子們是多麼渴求,我隻能把我會的最好的都教給他們,客製化刻字筆讓他們用在自己最愛的節日,送給最愛的人。“那你們願不願意把親手做的剪紙作品送給爸爸媽媽呀?”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願意!願意!”

在我和同學們的指導下,孩子們認真學、認真剪,都完成瞭自己的作品,這堂課也在孩刻字筆價格子們的笑聲中結束瞭。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背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少年強,則國強”,我感覺任重道遠。孩子們,一定要等老師下次再來,把我有的最好的都教給你們。

(記者胡雪璇 通訊員張良 程烜 江倩 尤小波 羅媛 整理)




有多少事非得總理說瞭才能解決?

近來,還有許多事情記掛在總理心間,在他的敦促下也正逐步得到解決。但仍應反思:本應給群眾方便的事情,為何非得總理說瞭才能解決呢?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內容︱每日為您展現更多有料內容

8ED5905BCBB0D79A
arrow
arrow

    uui806m6q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